经文歌

经文歌
经文歌(英语:motet)是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宗教音乐体裁,起源于克劳苏拉(clausula),最初是在克劳苏拉段落加入歌词,称为motetus,后逐渐发展演变为经文歌。这种音乐形式在12、13世纪之交出现,以无伴奏复调合唱的形式演唱解释《圣经》。其中固定歌调唱拉丁文歌词,其他声部则象现在的练声曲那样不唱歌词。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文歌的风格和结构经历了多次变化,逐渐丰富了其表现形式和音乐内容。

早期发展

经文歌一词的法文是motet,来自mot一词,释义为“词”。经文歌的拉丁文为motetus,以及motellus、motecta等,英文为motet,意大利文为motetto,德文为motette。
经文歌的起源于中世纪的附加段(Trop)和克劳苏拉(clausula)有关。9世纪至11世纪的附加段是指插在圣咏或弥撒的进台经、献祭经、圣餐经和荣耀经中的附加词曲。歌词有韵文也有散文,主要用于解释或补充圣事内容。而广义的“附加段”则是指在原有的宗教经文词曲中添加的新词。克劳苏拉原来是赞美歌之前的多声的结束句,只哼曲调,没有歌词。12世纪末在克劳苏拉的不唱歌词的上方声部中添加歌词(起初为拉丁文,以后为法文)。添加的歌词的声部起初成为duplum(第二声部),如果声部总数超过两个的话,第三和第四声部分别称为trip伦和quadruplum。Dumplum以后称为motetus,并进而转指整首作品。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了13世纪的经文歌体裁。

风格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