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城镇化

人口城镇化
人口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市镇总人口为2965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6.23%,其中市人口为2112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69%,镇人口为8582.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54%。这一数据较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当时的实际城镇化水平。[1]

发展历程

人口城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时期,城市开始出现的时代。随着社会的进化,城镇数目增多,规模增大,城镇人口也逐渐增加。但在18世纪之前,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微不足道。工业革命之后,城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1900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3.6%,1950年为28.4%,1985年已达到41%。[2]

城镇化布局

城镇化的核心是实现“以城带镇”的发展模式,通过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城镇化的均衡发展。建议“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至少在200万以上,最好能达到300万以上,以便支持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此外,城镇之间的辐射距离不宜过远,以不超过200公里为宜,便于人员往来。对于现有特大城市周边的大区域,如面积大于3万平方公里且人口超过1000万的地区,应考虑培育新的中心城市,以实现全国城镇的均衡合理分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