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羊草

禾本科孔颖草属植物
白羊草(拉丁学名:Bothriochloa ischaemum)禾本科孔颖草属多年生草本。秆丛生,直立或基部倾斜,节上无毛或具白色[rán]毛;叶鞘无毛,多密集于基部而相互跨覆,常短于节间;叶舌膜质,顶生者常缩短,先端渐尖,基部圆形,两面疏生疣基柔毛或下面无毛。脊上粗糙,先端钝或带膜质;中部以上具纤毛;脊上粗糙,边缘亦膜质;第一外[]长圆状披针形,先端尖,边缘上部疏生纤毛;第二外稃退化成线形,先端延伸成一膝曲扭转的芒,有柄小穗雄性;第一颖背部无毛,背部扁平,两侧内折,边缘具纤毛。花果期秋季。生于山坡草地和荒地。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秆丛生,直立或基部倾斜,高25-70厘米,径1-2毫米,具3至多节,节上无毛或具白色髯毛;叶鞘无毛,多密集于基部而相互跨覆,常短于节间;叶舌膜质,长约1毫米,具纤毛;叶片线形,长5-16厘米,宽2-3毫米,顶生者常缩短,先端渐尖,基部圆形,两面疏生疣基柔毛或下面无毛。总状花序4至多数着生于秆顶呈指状,长3-7厘米,纤细,灰绿色或带紫褐色,总状花序轴节间与小穗柄两侧具白色丝状毛;无柄小穗长圆状披针形,长4-5毫米,基盘具髯毛;第一颖草质,背部中央略下凹,具5-7脉,下部1/3具丝状柔毛,边缘内卷成2脊,脊上粗糙,先端钝或带膜质;第二颖舟形,中部以上具纤毛;脊上粗糙,边缘亦膜质;第一外稃长圆状披针形,长约3毫米,先端尖,边缘上部疏生纤毛;第二外稃退化成线形,先端延伸成一膝曲扭转的芒,芒长10-15毫米;第一内稃长圆状披针形,长约0.5毫米;第二内秤退化;鳞被2,楔形;雄蕊3枚,长约2毫米。有柄小穗雄性;第一颖背部无毛,具9脉;第二颖具5脉,背部扁平,两侧内折,边缘具纤毛。花果期秋季。染色体数2n=40,50,60 (Halan et Celarier,1955)。
多年生疏丛型禾草。具短根茎,分力强,能形成大量基生叶丛。须根特别发达,常形成强大的根网,耐践踏,固土保水力强。性喜温暖和湿度中等的沙壤土环境,为典型喜暖的中旱生植物。多分布于暖温带的灌草褐土及黄土的低山丘陵地,一般高程不超过海拔1600~1700米,在华东及华中北部不超过1000米。适应温度范围为≥10℃积温3000~4500℃。因此,它的北界即为典型草原南界。白羊草群落实际是夏绿林带的一种较稳定的次生演替植被。由于白羊草生活力极强,兼具有性和无性繁殖,所以能迅速占据地面,成为显域性植被的建群种,并常与荆条(Vitex chinensis)、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细叶胡枝子(Lespedeza hedysaroides)、酸枣(Zizyphus jujuba)、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黄背草(Themeda triandra var.Japonica)、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 等组成喜暖灌草丛植物群落,面积很大,分布广泛。白羊草为下繁禾草,寿命长达10年以上。也较耐旱、耐贫瘠,甚至砾质坡地也能生长。白羊草返青较晚,夏季萌发期生长缓慢,后期遇雨则迅速生长。华北地区一般在4月下旬萌发,6月份生物量猛增,9月初花期以后生长缓慢,并很快停止,但下层营养枝分蘖仍继续缓慢进行。再生力较强,夏季放牧采食以后,一个多月即可恢复到原来的生物量。冬季枯萎较晚,残株仍为羊群采食,利用期较长。
白羊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