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愈之

社会活动家、著名报人、出版家
胡愈之(1896年9月9日—1986年1月16日),原名胡学愚,[1]字子如,笔名胡芋之、化鲁、沙平、伏生、说难等,男,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文字改革运动和世界语运动活动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记者、编辑、作家、翻译家,[2][3]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2]第三、四、五届民盟中央副主席,[3]中华人民共和国原文化部副部长,[13]《光明日报》原总编辑。[8]
胡愈之6岁进私塾学习。[14]13岁起创办《家庭三日报》《家庭杂志》等刊物。[4]先后就读于上虞高等小学,绍兴府中学堂实科,[15]后因病退学。[4]1912年,胡愈之入杭州英语专科学校,[2]次年寄读于春晖学堂;[4][11]1914年,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担任练习生,并自学日语、世界语,开始发表著译文章。翌年起,任《东方杂志》编辑,发表著评文章。[2]1920年,胡愈之升任《东方杂志》主编,[16]次年,创办《上虞声》。[4]1926年,胡愈之从原杂志志社辞职,创办了为现代女性主张权力的《新女性》杂志。[7]1928年,胡愈之流亡法国,在巴黎大学攻读国际法,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7]20世纪30年代,胡愈之就主张文字走拼音化道路,[17]并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2]1931年,采写了《莫斯科印象记》。[1]1932年,胡愈之被聘为《东方杂志》主编。[1]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7]1935年,胡愈之与沈钧儒等发起上海文化界救国会。[2]1936年11月,全国救国会领袖沈钧儒等7人被国民党逮捕,他担负起营救“七君子[a]的组织工作。[7]1936年,胡愈之协助邹韬奋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2]1937年,胡愈之创办《月报》。[1]1938年,胡愈之出任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五处处长,主管抗日宣传工作。[7][1]
1949年,胡愈之任北平文化接管委员会委员,参与新闻出版部门的接管工作。[1]同年6月16日,《光明日报》创刊,胡愈之任首任总编辑,[7]1949年9月,出任国家出版总署的第一任署长,[7]1951年,担任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筹备会委员。[19]1955年元旦,胡愈之发表《中国文字横排横写是和人民的生活习惯相符合的》一文,[7]详细论证了文字横排横写的科学性、经济性和便利性,以符合人民生活习惯。[2]1959年9月,胡愈之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负责出版和对外文化交流工作。[13]1963年12月,兼任民盟中央秘书长,领导民盟中央日常工作。[20]“文化大革命”爆发,胡愈之的文字改革工作停下,胡愈之本人受到批判。[21]1980年2月28日,胡愈之在世界语协会常务理事会上被选为理事长,1981年12月,与巴金等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世界语之友会。1983年6月,胡愈之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常委;12月,当选为民盟中央副主席。[22]1986年1月16日,胡愈之在北京医院逝世,[2][23]享年90岁。[3]
胡愈之在语言、新闻出版、翻译、政治(外交、革命)、文学、教育领域均有较为突出的贡献。他主张文字应适应时代需求,推动文字拼音化进程。[2]强调文学应贴近大众,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在文学语言上,他支持并实践了白话文的推广。[2]胡愈之通过出版和文学作品宣传革命思想,唤醒民众意识,他支持并推动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还积极倡导和推广普通话,认为这是加强民族团结、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举措。[2]胡愈之为发展新中国的人民出版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8]还学习、传播、组织和领导了世界语运动。[2]胡愈之的代表性译作有《西行漫记》,[5]著有《国际法庭》《莫斯科印象记》《新兴国》《不尽长江滚滚来》《我的回忆》,以及六卷《胡愈之文集》等。[6]先后创办编辑了《上虞声》[4]《公理日报》《新女性》[7]《生活日报》《光明日报》[8]等杂志,[2]胡愈之还编辑出版了《鲁迅全集》20卷。[7]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