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之战

唐朝末年唐朝与南诏发生的战争
交趾之战,又称南诏安南之战役或南诏侵入岭南之事件,是唐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至咸通七年(866年),唐朝与南诏争夺交趾(今越南河内)的作战。这场战争最终以唐朝军队的胜利告终,唐朝重新夺回了南方交趾地区的控制权,稳定了南方局势,并在安南设置静海军节度使。[1]

背景

起初,在峰州(治所位于嘉宁,即今越南富寿省白鹤南凤州)的林西原驻有唐朝防冬兵六千人。附近七绾洞的蛮酋长李由独常常协助唐王朝戍守此地,并且负责运送租赋。唐大中十二年(公元 858 年)六月,安南都护李涿罢除防冬兵,专门委托李由独承担防务。然而,李由独势单力薄难以自立,南诏拓东节度使趁机写信引诱他,还把甥女嫁给李由独之子,并委任李由独为拓东押牙。于是,李由独率领其部众投降了南诏。大中十三年,南诏国王丰佑去世,其子世隆(酋龙)继位。由于世隆之名犯了唐太宗唐玄宗之名讳,唐朝便未对其加以册封。世隆于是自称皇帝,国号为大礼,不再尊奉唐朝正朔,并且派兵攻陷了唐朝的播州(治所在今贵州遵义),至此,唐朝与南诏的关系彻底破裂。

过程

咸通元年(860 年)十二月,安南土著引领南诏兵三万余人,一举攻陷交趾。安南都护李鄠与监军仓皇逃奔至武州(治今广西南宁武鸣附近)。此时,唐王朝正因忙于集中兵力镇压裘甫起义,无暇顾及安南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