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麟

“新心学”创建者
贺麟(1902-1992),字自昭,四川金堂人,知名哲学家、哲学史家、黑格尔研究专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新儒学八大家之一,“新心学”创建者。[1][2][3]
贺麟1902年9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金堂县五凤乡。1917年就读于四川省立成属联中石室中学,1919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6年赴美国留学,主要攻读西方哲学史,先后获得奥柏林大学学士学位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30年赴柏林大学深造,攻读德国古典哲学。1931年至1937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并在清华大学哲学系兼课,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主讲现代西方哲学。1938年至1946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曾任北京大学训导长、哲学系代系主任等职。1955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任研究员。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9月23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1岁。[1][2][3]
贺麟力图将西方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与中国陆王心学融会贯通,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创立了与冯友兰“新理学”相对的“新心学”体系,成为现代新儒家的倡导者之一。其主要著作、译作有《近代唯心论简释》《儒家思想的新开展》《文化与人生》《当代中国哲学》等。[1][2][3]

人物经历

贺麟(1902年-1992年),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贺麟从小就受到儒学熏陶,尤其对宋明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1919年考入清华学堂,受到梁启超的一定影响。1926年赴美国留学,先在奥柏林学院获学士学位,后又入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1930年转赴德国柏林大学专攻德国古典哲学。回国后长期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并在清华大学兼课。1955年以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所西方哲学史研究室主任、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以及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委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第三届、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于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贺麟对西方哲学有很深的造诣,对黑格尔斯宾诺莎怀特海等西方近现代哲学家都有深入的研究。就中国哲学和儒家思想而言,他早年主张“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认为“不可离心而言物”,在三十年代曾创立了与冯友兰“新理学”相对的“新心学”体系,成为现代新儒家的倡导者之一。认为以孔子孟子、《诗》教、《礼》教、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提出应该从哲学化、宗教化、艺术化三条途径出发,吸收西方思想文化的长处,来改造、补充和发挥儒家学说,以谋求“儒家思想的新开展”。认为“中国文化自宋儒起,可以说是划一新时代,加一新烙印,走一新方向”,宋儒的思想虽有偏蔽,但其“哲学富有爱民族,爱民族文化的思想”,宋儒的“格物穷理”,“似虚玄空疏,而实有大用。”1949年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贺麟放弃了自己的唯心论哲学,思考逐步转向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并且集中精力研究西方哲学和翻译西方哲学名著,如黑格尔的《小逻辑》、《精神现象学》、《哲学史讲演录》,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等译本,都出自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