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美村

福建省福鼎市店下镇下辖村
溪美村位于福鼎市东南部,距市区57公里,村域面积9.68平方公里,有大小16个自然村,聚居着汉、[shē]、回等民族。溪美村不仅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历史悠久,特别是明、清时期林西桥(溪美旧称)更是闻名遐迩。这个方圆不足20里的多个民族聚居地,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演绎了许多动人事迹,时至今日,仍为世人津津乐道、广为流传。

溪美沿革

溪美村原溪流河面宽阔,河床平坦,溪水清澈见底,自西往东环绕如带,古时临溪建桥,俗称“林西桥”.溪在猫坑里和梨洋里两溪交汇成潭,形如葫芦,称“葫芦潭”.溪美村又处两溪之尾,“尾”与“美”谐音,后来又改称“溪美”.原属福宁州劝儒乡育仁里十二都境,民国廿[niàn]九年(1940年)为玉溪镇(下辖台峰、沙埕下片沿海9个村),1958年,成立了溪美大队,归属店下公社。文革期间又改为溪美小公社,1983年至今称溪美村。

历史溯源

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在溪美村南洋境内发现较多石[bēn]、零星印纹陶片,与马栏山文化遗址同属一个时期。可见,早在4000年前,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劳作生息,世代繁衍。据《高氏宗谱》记载,唐代始祖高氏肇基林西桥。另据《陇西郡李氏宗谱》记载,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淡港居民李氏祖先李真一(元末避乱由浙江处州梅屿举家迁至淡港山下创居)后辈筑堤围田,沿港岸筑堤垦田耕作,形成了单港塘和九曲溪(今为溪美洋)。元末明初,王氏举家从嵛山迁居台家洋(沙镇台峰村石板埕)。迁入溪美境内较早的先民还有新[cuò]朱氏、梨洋里林氏、柏石叶氏、东门山陈氏、虎兰卢氏、八埕岗陈氏、三门堂郭氏(回族)、三门寺蓝氏、钟氏(畲族)等,他们组成了溪美先民。这些先民沿林西桥官道两侧搭建旧式草房或简易楼房,自成一条街道。据历代百姓口口相传,这条街曾建起大小草鞋庄达百余家,客栈、酒肆20余家,通往各地船只靠停百余艘,南北转运业发达犹如苏杭古运行道,故林西桥又名“小杭州”,简称“小杭”.该村名一直沿用至今。林西桥历来成为黄岐旧城、官城尾乡民生活用品的集散地,其手工编制草鞋转运到浙南各地销售。可见,早在明清两代,溪美人便着手从事编制草鞋手工行业。林西桥也由此闻名遐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