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佶

北宋将领
[],字仲雅,原籍燕地(今河北北部、辽宁南部一带),后迁居华州渭南。初名张志言,后改名张佶。父亲[fǎng]曾任殿中少监。张佶自幼有志节,曾因荫补殿前承旨而学习儒业,献文求试,后任国子监丞。曾任著作佐郎、监三白渠、知泾阳县端拱初年,担任太子右赞善大夫。曾因诏令前往曹州调查诬陷杀人案,发现奸伏,冤人得雪。后任通判忻州,迁殿中丞,兼御河督运。

人物生平

张佶,出身官宦之家,他的父亲张昉,担任过殿中少监。张佶年少的时候就很有志向和气节,最初因为父亲的恩荫被任命为殿前承旨,他想凭借自己的本事取得官职,因为他通晓儒家学说,就向朝廷献上自己写的文章请求参加科举考试,因此改任国子监丞的官职。后来又升迁为著作佐郎、掌管三白渠事务、泾阳县(今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县令。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被任命为太子右赞善大夫。曹州(今山东省荷泽市)有个百姓被诬陷犯了杀人之罪,张佶奉诏审查这个案件,最终他揪出隐藏的奸邪之人,蒙冤百姓的冤情得以洗刷。不久,任忻州(今山西省忻州市)通判,后又升迁为殿中丞,兼御河督运一职。
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党项头领李继迁率兵围困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宋朝在灵州的守军粮草告急,张佶出任陕州通判,两次成功率领军队运送粮草奔赴灵武之地,因功改任国子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