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广圻

清朝著名校勘学家、藏书家
顾广圻(1766年-1835年),字千里,号涧苹、无闷子,别号思适居士、一云散人,清朝时期著名的校勘学家、藏书家及目录学家[1]。他的出生地是江苏省苏州市元和区。顾广圻以其深厚的学问和卓越的贡献,与孙星衍黄丕烈等人一同被视为清代校勘学领域的杰出代表[2]

人物经历

顾广圻出生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逝世于宣宗道光十五年(1835年)[3]。他在少年时代便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即使卧病在床也不忘读书,因此被人称为“万卷书生”。顾广圻精通经学、小学以及天文、历算等领域,尤其擅长校勘学。他曾师从吴县的江声,学习广泛且深入,被认为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顾广圻还因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扎实的专业能力,被人们拿来与古代学者王俭阮孝绪相提并论。

学术成就

顾广圻在校勘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认为校勘古籍的关键在于“唯无自欺,亦无书欺;存其真面,以传来兹”。他参与了多部重要古籍的校订工作,包括《说文》《礼记》《仪礼》《国语》《战国策》和《文选》等。他还为胡克家撰写了《文选考异》十卷,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他对文献的真实性和传承性的重视,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