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战斗机(英文名:Uninhabited Combat Air Vehicle;简称:UCAV),是一种全新的空中武器系统,专门作为战斗平台而设计的无人机,能够携带和施放致命或非致命武器对敌人实施攻击,并具有完成情报、监视和侦察以及电子攻击等任务的能力。[1][2][3]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美国空、海军就开始致力于发展用于执行作战任务的无人战斗机,但由于技术原因一直未成功。1991年海湾战争,美国大量使用了无人机用于侦察、目标瞄准和战伤评估,无人机的价值首次得到共识,直接导致了“捕食者”、“暗星”和“全球鹰”无人机的立项,并使计划制定者开始考虑无人机的其他任务角色--压制敌方防空火力和攻击任务。[4]2012年,法国联合希腊、意大利、瑞典、瑞士等欧洲国家研制的神经元无人战斗机成功试飞。[5]2013年5月,美国X-47B成功实现从航母上弹射起飞。[6]2014年,英国雷神无人机完成第一轮试飞。[7]2021年1月,日本防卫省正在开发无人战斗机,并计划在2035年前装备部队。[8]2025年3月3日,美国空军公布了新无人机型号YFQ-42A和YFQ-44A。[9] 无人战斗机主要由飞行作战平台系统、信息收集与通信系统、操控站与回路中的操控员组成。[10]其具有隐身性能好,维护保障费用低,无人员伤亡风 险等特点。[5]
研制背景
20世纪70年代,无人机技术开始出现,其主要通过简单电子设备遥控。进入20世纪80年代,无人机技术迅速发展,飞行性能、续航时间和速度大幅提升,攻击能力增强,受到了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重点关注。20世纪90年代初期,军方对无人机的要求越来越高,无人机不但要完成侦察任务,还要能够完成情报处理甚至自主攻击任务。进入21世纪,随着军队作战和反恐维和任务的增加,对无人战斗机的需求更为迫切,促使无人战斗机应运而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