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波曲-抖音百科
《流波曲》是孙文明于1952年冬季创作的一首二胡曲,有着定弦方便、技巧独特等诸多特点。乐曲情绪深沉,节奏平稳,速度变化较小,旋律富有叙事性,采用民间传统的循环变奏结构,配以孙文明自创的演奏技巧,大大丰富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该曲的主题是作者“过去流落他乡的困苦生活”。由于孙文明的二胡把位极大,所以该曲的定弦一般比标准低大六度,这一特点使得《流波曲》在音色上具有独特的深沉感。 创作背景
孙文明与阿炳一样也是一个盲艺人,在黑暗的旧社会,同样过着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这首乐曲正是作者本人遭遇的真实写照,是一首感人的叙事诗。正如作者所述,《流波曲》表现了过去流落他乡的困苦生活。孙文明在身世、遭遇等方面与阿炳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他的作品也充满着浓郁的江南音乐韵味,阿炳二胡曲中的一些演奏手法(如波弓、透音)在《流波曲》中也有所运用。有意思的是,乐曲中还出现了一个与《二泉映月》非常相似的曲调,据蒋风之先生介绍说,这是孙文明在听到阿炳的作品后,有意识地将《二泉映月》中的音调吸收到《流波曲》中来的。乐曲不分段落,一气呵成。情绪深沉,节奏平稳,旋律富有叙事性,似乎是一位老人,在娓娓地给我们讲述他的一生的故事。 乐曲赏析
《流波曲》运用了民间常用的循环变奏的创作手法,乐曲结构短小,结构布局合理,特性音调贯穿全曲,起到点题作用。整首乐曲就是围绕着引子中的五个音符而展开的叙述。从引子一直到第四段,后一段都是前一段音乐的延伸和发展。第四段是全曲的高潮段,是第三段音乐素材的进一步扩展。也是前三段音乐积累的爆发。音乐达到高潮后,孙文明采用了下行模进的手法,旋律似乎像套在痛苦的回忆中难以自拔。更为奇妙的是此段竟然出现了与华彦钧《二泉映月》相似的高潮音调。孙文明在演奏艺术和创作风格上与华彦钧非常相似,有意靠近并借鉴了华彦钧的音乐素材。在这里两个民间音乐家的思想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共同把高潮乐段演绎得淋漓尽致,也把痛苦倾诉到了极致。在该段第36小节中调式感觉稍作变化,浓郁朴素色彩的五声调式突然转换为以清角为主音的七声调式。而这个带有沉重压抑色彩的七声调式在整首乐曲中仅仅维持了四个小节。第六段音乐中八度、九度大跳音程的出现,也为旋律增添了一层新意,这表达了孙文明力求摆脱困境所做的最后一次徒劳的挣扎。尾声即引子——核心主题的再现,首尾呼应,回味无穷,好似无奈的生活又将开始,又一次的叹息即将到来,飘荡的生活令人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