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磷代谢[1][2][3]是指人体通过饮食获取钙和磷,随后在体内进行合成和分解的过程,最终这些元素会被排出体外。
含量分布
钙磷在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无机盐。成年人体内钙的总含量约占体重的1.5%,通常在700至1400克范围内;磷的总含量一般在400至800克之间。大约99.7%的钙和87.6%的磷是以羟磷石灰3Ca3(PO4)2、Ca(OH)2的形式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血液中的钙含量每100毫升仅为8.5至11.5毫克,其中游离钙(Ca2+)约占45%,与其它离子结合的复合物约占5%,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约占50%。血浆中的磷以无机磷酸盐的形式存在,成年人的含量为每100毫升约3至4.5毫克。正常情况下,血浆中钙与磷的浓度保持相对稳定,当血磷升高时,血钙会相应降低,反之亦然。这一关系对于骨组织的钙化至关重要。 吸收排泄
成年人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时,钙的吸收会增加。钙的吸收量与身体的需求量相适应,缺乏时肠道吸收速率加快,过剩时则吸收速率降低。摄入的钙中,80%通过粪便排出,20%由肾脏排出。肾脏过滤的钙中,98%被重新吸收,因此尿液中的钙排泄量较少,其排泄量受以下因素影响:钙的摄入量、肾脏的酸碱调节能力以及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量。甲状旁腺激素能够提高血钙水平并降低血磷水平,这是因为该激素促进了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同时抑制了对磷的重吸收。磷的吸收也发生在小肠的上部。当肠腔内酸度增加时,磷酸盐的吸收也会增加。当血钙升高时,肠腔内钙浓度随之增加,进而阻碍磷的吸收。摄入的磷主要通过粪便和尿液排出,后者占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