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1963年4月-巴西当地时间2025年9月23日),男,浙江金华人,中国建筑学家,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兼职教授,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会士。[1][2][3][4][5][6]
俞孔坚于1987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硕士学位,1995年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1997年回国后创办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3]2012年,俞孔坚当选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会士(ASLA Fellow);2016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国际荣誉院士。俞孔坚还先后获得杰里科爵士奖、柯布共同福祉奖、奥伯兰德奖、美国国家设计奖[a]等荣誉,并分别被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联合授予“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被国务院侨办授予“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被国际设计科学学会追授“国际设计教育成就奖”。[3][7][8] 俞孔坚是中国最早提出海绵城市理论的学者之一,其提出生态安全格局、生态优先的国土空间逆向规划途径和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与方法,并在中国200多个城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其“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等建议被国务院采纳并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等国家文件中,成果支撑了国务院的《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等4项重要法规的制定,理论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全国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及北京、广州、深圳等大量的国土空间和城乡规划中。在学术方面,俞孔坚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代表作品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大脚革命与新桃源》等。[9][10] 当地时间2025年9月23日,俞孔坚教授在巴西不幸遭遇坠机身亡,终年62岁。[3]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