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方

探方
探方(代号为T)是田野考古发掘的基本单位,通过将发掘区划分成若干相等的正方形网格,以这些网格为单位进行分工发掘。这种发掘方法被称为探方法或探方(沟)法,因其开掘面积大、操作简便以及提供充足的剖面便于观察文化现象等特点而广泛使用。探方通常由主体、隔梁和关键柱三部分组成,方向一般为正方向,即磁针指向北,以便于测量和后续发掘。探方的面积可根据遗址规模、地层结构复杂度和文化层堆积情况进行调整,通常为5米×5米,最小不低于2米×2米,最大不超过10米×10米。探方的编号方法多样,常用的是坐标法,由四位数组成,用于标识探方在遗址中的位置。

特点

探方的特点在于其组成部分和尺寸设计。普遍使用的探方由主体、隔梁和关键柱三部分组成。探方的方向一般为正方向,即磁针指向。这样既便于测量,也有利于以后的发掘。一般探方的规格是边长5米,面积为5×5米。其中主体部分面积为4×4米。隔梁面积为每个4×1米,关键柱的面积1×1米。探方西南角为探方测量的坐标基点。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发掘对象的实际情况,探方亦可适当增大或缩小。

发掘原则

田野发掘的总要求是能够根据收集到的实物标本和记录资料,恢复发掘对象在发掘前的原状。探方发掘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遵循下列基本原则:平剖面结合,根据土质土色区分堆积,确定早晚关系。先挖晚的,后挖早的。按原貌揭露遗迹。按单位收集全标本。及时、客观、全面做好记录。野外发掘的过程是由辨识、挖掘、揭露、收集、记录五个基本环节往复循环构成的。只有坚持上述五原则才能做好发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