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琰

杨元琰
杨元琰(640-718年),唐朝时期[guó]阌乡县人,隋礼部尚书希曾孙。他曾参与神龙政变,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拥护唐中宗复位。后来,他历任安南副都护、蕲、蒲、晋、魏、宣、许六州刺史、凉、梁二都督、荆府长史等职务,政绩卓著。张柬之执政时,他被引为右羽林将军,与李多祚等定计斩张易之兄弟。睿宗立后,他被迁为刑部尚书,封魏国公玄宗开元初,他以太子宾客致仕,开元六年(718年)卒,谥曰忠。杨元琰伟姿仪,以器局见称,前后九度清白升进,累降玺书褒美。

简介

初生时,数岁不能言,相者曰:“语迟者神定,此必成大器也。”及长,伟姿仪,以器局见称。初为平棘令,号为善政。载初中,累迁安南副都护,又历蕲、蒲、晋、魏、宣、许六州刺史,凉、梁二都督,荆府长史。前后九度清白升进,累降玺书褒美。
长安中,张柬之代元琰为荆州长史,与元琰泛江中流,言及则天革命,议诸武擅权之状,元琰发言慷慨,有匡复之意。及柬之知政事,奏引元琰为右羽林将军。至都,柬之谓曰:“记昔江中之言乎?今日之授,意不细也。”乃结元琰与李多祚等,定计诛张易之兄弟。及事成,加云麾将军,封弘农郡公,食实封五百户,仍赐铁券,恕十死。
俄而张柬之、敬晖等为武三思所构,元琰觉变,奏请削发出家,仍辞官爵实封。中宗不许。敬晖闻而笑曰:“向不知奏请出家,合赞成其事,剃却胡头,岂不妙也。”元琰多须类胡,晖以此言戏之。元琰曰:“功成名遂,不退将危。此由衷之请,不徒然也。”晖知其意,瞿然不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