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

中国古代都城
长安,我国古都之首,西安的旧称,古代中国鼎盛时期(强汉、盛唐)的都城,意为“长治久安”,与开罗、雅典、罗马并称“世界四大古都”。[1]
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地理条件得天独厚,被视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2]一般认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蓝田人是最早的长安居民,之后该地区出现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3]长安正式进入中国历史是从周朝开始的,周人的祖先后稷就生活在长安地区。[4]之后秦襄公西周灭亡、平王东迁洛邑的过程中勤王有功,因此被周平王封在关中地区。[5]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都城栎阳(今西安阎良区武屯镇)迁至渭河北岸的咸阳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仍定都咸阳。[6]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长安县,后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在长安定都。西汉前期在长安修建了众多宫殿,并修筑城墙。此后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皆定都于此,西汉末绿林、赤眉以及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也曾建都于此。隋朝定都长安后,在汉长安城东南修建规模宏大的大兴城,唐朝沿用。唐末天祐元年(公元904年)迁都洛阳后,朱温派人就旧城北部改筑新城。[1]宋元时期,朝廷在长安地区设置京兆府,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改京兆府为安西路总管府,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治所改名奉元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占领长安,废奉元路,设西安府,西安由此得名。清军占领长安后沿明制设西安府。[7]1927年11月,陕西省政府议决设立西安市。1932年3月5日,国民党确定西安为陪都,定名西京,但西京市政府始终未成立。1944年9月1日,陕西省正式成立西安市政府。1947年8月1日,西安市升格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市,后西安于1949年5月20日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是中共中央人民政府的直辖市,后于1954年改为省辖市。[8]
汉唐长安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对世界都城历史产生影响的重要时期。汉代长安在世界都城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张骞通西域之后,长安逐渐成为当时中外交流的国际性都城、“丝绸之路”的起点。唐代长安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座都城,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唐代对外交流的中心,唐长安的政治与文化对东亚、中亚、西亚乃至欧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9]长安城内东市与西市的贸易发展促进了唐朝与外国的经贸交流。[10]此外盛唐时期长安城的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发展繁荣并取得辉煌成就,诗歌文学创作进入黄金时代,音乐、舞蹈、书法等各类艺术名家辈出,佳作繁多,影响深远。[11]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等相关遗存,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世界遗产名录。[12][13]

地理条件

长安地处关中平原,位于八百里秦川的丰饶之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长期被视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长安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地形以平原和台地为主。其所在的关中平原南倚秦岭,北界北山,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西起宝鸡峡,东迄潼关口,西窄东宽,东西长约360千米,总面积约39064.5平方千米。该地区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富,一直是中国北方重要的产粮基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