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相逢

传统民族乐曲
《喜相逢》为北派竹笛代表曲目,是冯子存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首笛子独奏曲,乐曲的结构为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表现一对情人惜别和重逢时的心情。 [1][2]
其原曲为内蒙古一首民间乐曲,后来流传到张家口一带,成为河北梆子和二人台等地方戏曲的过场音乐,常用于戏中角色入洞房、拂拭灰尘等动作的伴奏。经冯子存改编为笛子独奏曲,乐曲的结构为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表现一对情人惜别和重逢时的心情。 该曲于1953年由冯子存先生在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观摩汇演大会上首次公演。[1]演出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听众的热烈欢迎,取得了巨大成功。由于这次演出是竹笛独奏作品首次在全国性的艺术大舞台上演奏,因而被认为是竹笛艺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里程碑。从此,竹笛被确立为一件独奏乐器,随之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竹笛独奏曲。[1]
《喜相逢》被认为是中国现代笛子独奏曲的里程碑作品,[2]是中国竹笛独奏曲 “第一曲”,[3]也就是这个曲子奠定了冯子存先生在中国笛坛的宗师地位。[4]

创作背景

20世纪50年代,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 。在党的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文艺政策方针指引下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乐曲《喜相逢》是也就是这一时期由冯子存创作的一首笛子独奏曲。[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