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梓年

中国近代哲学家
潘梓年(1893年1月11日—1972年4月10日),又名宰木、定思、弱水、任庵等,江苏省宜兴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一级研究员,研究生导师,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学部委员、分党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近代哲学家、逻辑学家。[1][3][2][4][5][6]
1911年起,潘梓年先后就读于上海大同书院和龙门师范学校。1920年,潘梓年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当了三年旁听生。在此期间,他从《新青年》《新潮》等刊物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决心把参加革命实践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1926年,潘梓年赴广州参加北伐,但未赶上已出发的北伐军。1927年,潘梓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在上海参加党的左翼文化工作。1928年,潘梓年任上海艺术大学教授。次年,潘梓年参与创办华南大学,并任教务长。1932年,潘梓年任《真话报》总编辑。次年,潘梓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潘梓年经党中央营救出狱。1937年,潘梓年筹办《新华日报》。经过潘梓年与章汉夫、华岗等人的努力,《新华日报》于次年1月在武汉创刊。1947年3月,潘梓年撤回延安,担任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研究室主任。[7][8]1948年,潘梓年被派往河南郑州筹办中原大学,任校长兼党委书记。1949年5月,潘梓年调往武汉,先后任武汉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部长和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文委副主任兼高教局局长等职。1954年,潘梓年调到中国科学院,负责筹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和哲学研究所,并筹备出版《哲学研究》。[8]“文化大革命”期间,潘梓年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迫害。1972年4月10日,潘梓年病故在狱中,终年80岁。[7][2]1982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八宝山为潘梓年举行追悼大会,肯定其功绩。[9]
潘梓年主要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大众化工作,对逻辑学也有系统研究。[10]潘梓年著有《逻辑与逻辑学》《文学概论》《辩证法是哲学的核心》等书籍。[2]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