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杂志
《新青年》是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创办于上海的文化期刊,首卷名为《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为《新青年》。《新青年》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作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主要舆论阵地,提倡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主张文学革命,后逐渐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早期机关刊物。1915年到1923年之前,为月刊,共出9卷54期;1923年后改为季刊、不定期刊,总共又出了9期。[1][2][3]
《新青年》从1915年创刊到1926年,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915年至1917年,出版第一卷至第三卷,由群益书社印行,陈独秀主撰的时期,作者主要是皖籍学人。这一时期杂志的主要矛头对准儒家伦理和佛老学说,即进行伦理革命和宗教革命,对青年进行思想启蒙。[4]1918年1月15日至1920年,出版第四到第六卷,是杂志同人轮流编辑阶段,编辑部搬到北京后,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先后加入。文章作者主要为北京大学师生,此时的《新青年》批判旧文化、提倡新文化,逐渐形成了一校(北京大学)一刊物(《新青年》)为中心的新文化运动阵营。但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新青年》主要成员之间的观点也产生分歧,内部出现分裂。1920年到1922年,出版第七卷到第九卷,属于过渡阶段。第七卷重新由陈独秀主编,[5]第八卷开始为中共上海发起组主导,与群益书社脱离联系,另设新青年社负责出刊,逐步从同人刊物向党刊过渡,作者则由原北京同人和上海编辑部同人组成。1923年到1926年的最后一个阶段,改为季刊、不定期刊,是中共中央的理论机关刊物,作者主要为中国共产党党内理论家。[5]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中最著名的刊物,既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也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思想史和革命史上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陈独秀的《〈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提出了德先生与赛先生之名[6],其《偶像破坏论》等文破除了当时的封建迷信[7]胡适的《贞操问题》等文章对当时的妇女解放产生了深远影响。[8]陈独秀在《敬告青年》和《法兰西之近世文明》等介绍尼采柏格森等西方先进思想。[9]刊登于《新青年》杂志上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1],拉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序幕,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胡适、刘半农等人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新诗也为现代诗的发展提供了探索经验。[10]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提高了当时知识分子和学生的思想觉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促进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干部的培养。[11]

创刊背景

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