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状病毒

主要通过粪口传播的病毒
杯状病毒(calicivirus),呈球形,直径27~38nm。病毒基因组为单正链RNA病毒,长度7.3~7.7kb;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该病毒分为诺如病毒(Norovirus,NV)、扎幌病毒(Sapovirus,SV)等。[1]

发现历史

杯状病毒科的病毒的病毒学特性确立经历了数十年,由于在细胞培养中难以生长,因此其病毒学特性的确立非常困难。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美国日本,杯状病毒科的病毒无法在细胞培养中生长,但通过将腹泻的细菌自由滤液给予志愿者,证明了非细菌、可过滤的物质能够引起人类的肠道疾病。1968年,俄亥俄州诺沃克小学的一次爆发导致粪便样本再次被给予志愿者,并连续传递给其他人。最终,1972年,Kapikian和他的同事使用免疫电子显微镜从志愿者中分离出诺沃克病毒,这一过程涉及直接观察抗体-抗原复合物。这一诺沃克病毒株作为其他物种和小圆结构病毒的原型,后来被称为诺如病毒。

分类

1998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ICTV)批准,将杯状病毒科分为四个属,分别是: Lagovirus【以兔出血病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为代表】; Vesivirus 【以猪水泡疹病毒(Swine vesicular exanthem virus)为代表】;扎幌病毒(Sapovirus,SV);诺如病毒(Norovirus,N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