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熙

晚清男文人
甘熙(1797-1853),字实庵,江宁人,甘福次子,晚清著名文人、金石家、藏书家。清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曾做过广西湖南等地知县,后在京都礼部任职。甘熙博览群书,博学强记,精通地学,曾对南京历代掌故、民风民俗、街巷名称沿革等仔细搜罗考证,编撰了南京方志著述多种。其著有《白下琐言》《桐荫随笔》《栖霞寺志》等。[1]

人物生平

甘熙(1787~1853)清藏书家,字实庵,一作石庵,江宁(今江苏南京)人,甘福子。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以知县发往广西,选户部广东司兼云南司主稿。一生博学强记,祖父甘国栋便已有数万余卷藏书,父甘福,建藏书楼“津逮楼”,取《水经注·河水》语句:“河北有层山,其下层岩峭举,壁岸无价,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上罕有津逮者,因谓之积书岩”。既是石头(建筑),又有津逮之名。藏书有10万卷。少年时期曾遍读“津逮楼”藏书,懂天文、识地理,曾经为道光皇帝的宠妃选墓地,由此获道光皇帝的嘉奖。不愿居于京师,称疾告老还乡。

主要成就

甘熙幼年饱读津逮楼藏书,但他并非只是纸上谈兵书生,而是成长为一位有见识有经验的地方官员。道光中期,南京发生水患,很多人都认为应该开后湖(即今玄武湖)以通江,甘熙坚持不能这样做。他经多方勘察、考证,认为如果通江,后果将不堪设想。他还特地撰写了《后湖水利考》来制止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