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俑,是用陶土烧制成的人物或者动物为主要表现对象的陶塑作品,[3]在中国美术史和雕塑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4]陶俑是古代用作陪葬的冥器,是古代丧葬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类,直接反映了当时的丧葬习俗礼仪制度,同时它也是历史和社会生活的一种载体。[1][4]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将泥捏的人体、动物等一起放入炉中与陶器一起烧制。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殉人制度的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世界上最著名的陶俑是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5]秦始皇陵出土的八千多个兵马俑气势壮观,令人叹为观止。陶俑种类除侍者俑、说唱歌舞俑外,还有家禽、家畜等动物陶塑和仓灶、井、磨、楼阁、田园等模型。[6]考古发掘所见较早的陶俑是1937年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商代晚期王室墓葬中出土的三个带手枷的陶制人物俑。[4] 简介
所谓俑,《礼记•檀弓》曰:“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小仁。”郑玄解释其中“俑”字说:“俑,偶人也,有面目肌发,有似于生人。”这说明“俑”的最初含义应该是指具有人物形象的雕塑,以后“俑”的含义外延不断扩大,逐渐将动物的形象也包括在内,形成了“俑”的概念。[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