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棘原黄姑鱼

石首鱼科原黄姑鱼属动物
双棘原黄姑鱼又名双棘黄姑鱼,Protonibea diacanthus (Lacepède, 1802),为石首鱼科原黄姑鱼属的一种鱼。吻短,圆钝。吻褶边缘游离,分为2叶;吻上孔3个;吻缘孔5个。眼较小,上侧位。口中大,前位,口裂稍斜。
上颌稍长于下颌。颏孔为“似五孔型”。无颏须。鳃孔大。体及头部皆被栉鳞,吻部被圆鳞,背鳍鳍条部及臀鳍基部各有一鳞鞘。侧线发达,几伸达尾鳍末端。体黑褐色,体侧上方、背鳍及尾鳍具许多小于眼径的不规则黑色斑点,有时体侧上方还隐具5条黑色斑条。
暖温性沿海底层中小型鱼类。栖息于近内海浅水水域。数量少,供食用。经济价值较高。分布于中国沿海;印度洋北部沿岸、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日本

正文

双棘原黄姑鱼:背鳍Ⅹ,Ⅰ22―24;臀鳍Ⅱ7―8;胸鳍17;腹鳍Ⅰ5;尾尾鳍17。侧线鳞51―54 7/11。鳃耙5―6+6―8。体长124―292mm:体长为体高3.2-3.4倍,为头长3.1―3.5倍。头长为吻长3.9―4.3倍,为眼径5.5―6.6倍。体延长,侧扁。头中大,侧扁,稍尖突。吻短,圆钝。吻褶边缘游离,分为2叶;吻上孔3个;吻缘孔5个。眼较小,上侧位。口中大,前位,口裂稍斜。上颌稍长于下颌。颏孔为“似五孔型”。无颏须。鳃孔大。体及头部皆被栉鳞,吻部被圆鳞,背鳍鳍条部及臀鳍基部各有一鳞鞘。侧线发达,几伸达尾鳍末端。背鳍连续,鳍棘部与鳍条部之间具一深缺刻。臀鳍第二鳍棘粗大,约为眼径的2倍。尾鳍尖形或楔形。鳔大,圆筒形,鳔侧具16―21对树枝状侧肢,侧肢只具腹分支,无背分支。耳石卵圆形,腹面具―蝌蚪形印迹,其“头”区昂仰,梨形,“尾”区“J”形,表面凹入。体黑褐色,体侧上方、背鳍及尾鳍具许多小于眼径的不规则黑色斑点,有时体侧上方还隐具5条黑色斑条。暖温性沿海底层中小型鱼类。栖息于近内海浅水水域。数量少,供食用。经济价值不大。分布于中国沿海;印度洋北部沿岸、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