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中
消中
创建同名条目
条目
历史版本
编辑
消中,病名。即中消,是消渴病根据病位、病机及症状之不同之称谓,消中属胃热而名中消。中消又称脾消或脾瘅。其证多食善饥,
口干
饮水。大便硬,小便如泔。
病因病机
本病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
阴虚
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变的
脏腑
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病因则包括下列:①禀赋不足。②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中消。③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
肝气郁结
,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
燔
[
fán
]
,消灼肺
胃阴
津而发为中消。④劳欲过度:房室不节,劳欲过度,
肾精亏损
,
虚火
内生,则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
肾虚
肺燥胃热俱现,发为中消。
临床表现
中消,属于消渴病的一种。中消者为病在脾,其证善渴善饥,能食而瘦,溺赤便闭。临床表现为:
1.口甘、口黏
口甜为中消先兆,中消又称脾消或脾瘅。甘,甜也,口甘,即口中有甘甜味道,口甜为
脾胃湿热
,热蒸上迫脾液外溢所致,或脾虚不能摄精致脏精外漏,为中消先兆。口黏为脾胃湿热的象征,湿热型中消患者往往以口黏为先兆。
2.屡发疮
疖
[
jiē
]
屡发疮疖,此起彼伏,为中消病的较早信号,大多发生在作渴之前
3.肥胖
逐渐肥胖,体重递增,是中消病发作前的信号,但若中消经过典型发作后即可逐渐转为
消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