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尚书

上古时期至春秋时期的散文
古文尚书原指《尚书》的一种本子,后发展为学术体系之称。传说西汉景帝程姬之子刘余封为鲁王后,为扩大王府,侵占一部分孔子旧居,在屋壁中发现暗藏的《礼》、《论语》、《孝经》、《尚书》等简书,因其字体远在先秦,时人称为蝌蚪文字。孔子十二世孙孔安国伏胜所传校定,多出二十五篇。《商书·盘庚》分上、中、下,伏胜合而为一,《周书·顾命》与《康王之[gào]》则合在一起,《秦誓)上下两篇,亦合在一起。又多出四篇,总共五十九篇,四十六卷。

版本历史

汉代初现

古文尚书》出现于汉代。所谓“古文”,是指早于小篆的先秦和六国所用的大篆或[zhòu]文等字体。当时离先秦时间不远,出现这种文字的本子是完全可能的。计自西汉中期开始,先后相传出现过数次。
第一次是《史记·儒林列传》[1]所说的孔子十一世孙孔安国家传本,比今文多“逸书”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