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隐渔

敬隐渔
敬隐渔(1901-约1930),字雪江,原名敬显达,受洗名为让-巴蒂斯特。祖籍四川遂宁县拦江河一带(现属遂宁市安居区),1901年6月13日出生在遂宁县城文星街(现属遂宁市船山区文星街社区)的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少年时代,曾先后在四川遂宁县城天主教堂经言学堂,四川彭县白鹿乡的无玷修院(相当于小学)、领报修院(相当于中学)学习,并背着传教士学中文、练书法、读古今中文书,打下深厚的国学基础。成年后,又先后在上海的中法国立工业专门学校(简称“中法工专”,校址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工科,法国的里昂大学文学系、巴黎大学心理系、里昂中法大学文科学习。
敬隐渔,这位为中国和法国文学事业努力奋斗的作家兼翻译家,他的名字总是与法国的伟大作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紧密联系在一起。

传奇经历

成名之前

在北京大学法文系学习的说法更接近于一种传言:事实上,敬隐渔于1922年春从重庆乘船来到上海,抱着当兵工厂厂长的志向进入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1923年改名“中法国立工业专门学校”,简称“中法工专”,上海理工大学前身之一)工科学习。不过最终,他转投身于文坛,首先加入了同为四川人的郭沫若为首的创造社,继而又和鲁迅支持的文学研究会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