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年糕

中国江浙一带习俗
打年糕(又名搡年糕),[1][2]是生活在中国江浙农村人的一件大事,每到腊月时分,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用[jīng]或糯米磨粉打成年糕,有“年年登高”的吉利寓意,常作为新年走亲访友时馈赠的传统礼品。[3][4]
打年糕这种习俗在江浙一带由来已久,这种习俗起源时间不详,流传在杭嘉湖一带。[5]相传2500年前,伍子胥吴王阖闾建造苏州城,为了使城墙坚固,在砖块之间用糯米做粘合剂,用糯米粉块砌成相门的城基。后来,这些深埋地下的糯米粉块,战乱中拯救了姑苏断粮的饥民。由此演变而来的年糕,成了中国苏州人纪念伍子胥的贡品。[2][6]
打年糕是个技术活,需要经过取材、浸米、磨粉、榨水、刨粉、蒸制、制作这七大步骤。[5]相传上品的年糕,需要打上一二百下。[2]2009年6月12日,臼打年糕技艺被列入中国浙江省第三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

历史沿革

相传2500年前,伍子胥吴王阖闾建造苏州城,为了使城墙坚固,在砖块之间用糯米做粘合剂,用糯米粉块砌成相门的城基。后来,这些深埋地下的糯米粉块,战乱中拯救了姑苏断粮的饥民。由此演变而来的年糕,成了中国苏州人纪念伍子胥的贡品。[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