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17战斗机

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第一代战斗机
米格-17战斗机(俄语:Микоян-Гуревич МиГ-17,[2]英语:Mikoyan-Gurevich MiG-17),[1]北约代号“壁画”,[3]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研制的单座高亚声速战斗机。[1]
1949年1月,苏联米高扬设计局开始在米格-15比斯的基础上研究改进气动布局,改进型飞机代号为SI-1。1951年5月,SI-1改进完成,6月进行试飞,然后交付官方验收后,采用新编号米格-17。第二批验收飞行使用SI-2,从1951年7月10日开始使用。1951年8月,苏联政府决定批量生产米格-17。1952年,米格-17进入苏联空军服役。[1]米格-17战斗机长11.26米,翼展9.63米,高3.80米,空重3798千克,动力系统为VK-1A发动机,最大航速1114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5600米,最大航程2060千米。该机的武器装备有一门37毫米N-37炮,40枚炮弹;两门23毫米NR-23炮,各80枚炮弹。[1]米格-17约有5~6个型号,主要型别是米格-17C型和米格-17D型,C型是昼间战斗型,D型具备一定的全天候作战能力。[4]米格-17F型为昼间战斗机,17PF型则装备了雷达,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1]20世纪60年代末,米格-17在苏联退出第一线。[4]
米格-17系列各型总共制造了10367架,除在苏联生产外,还授权波兰捷克等国仿制量产。[1]20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米格-17大量出口,使用国家包括欧、亚、非的20多个国家,如捷克、波兰、罗马尼亚越南朝鲜埃及乌干达等。1958年,苏联、波兰和捷克均停产米格-17。[4]在仿制米格-17飞机的基础上,沈阳飞机厂于1956年9月试制成功中国第一种喷气式歼击机歼-5[3]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