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台寺-抖音百科
天台寺坐落于河北省肥乡区,建立于唐贞元二十三年,是佛教北方天台宗稀有弘法道场。天台山原为山名,山在天台山村东侧。雍正十年《肥乡县志》卷一记载:天台山在县西南十五里,上建天台寺。因系浙江天台山僧人结庵而居,山名为僧人所起,称天台山,寺称天台寺,与浙江天台山天台寺(国清讲寺原名),山名同,寺名同,法脉相连,血脉相连。 名字的起源
雍正十年《肥乡县志》记载:天台山在县西南十五里,高逾数丈,盘结数百步,土山无石,上建天台寺。唐代时浙江天台山僧人云游至此,结草为庐,收徒讲经。后来又四处募化,终于在天台山上建成了一座寺院,取名天台寺,与浙江天台山的天台寺同宗同名,成为北方佛教天台宗的弘法道场。[1] 历史沿革
自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传入汉地以来,对我国的汉语言文学、建筑、音乐、书法及印刷术均具深刻影响,对历代帝王封建统治也起到了辅治作用。为了写清古寺的来源,先要从寺名、村名的来源说起。浙江天台山在天台县城北,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发详地。南朝僧人智顗率弟子筑庵而居,讲经论道,创立了天台宗思想体系。现今的名刹国清寺就是佛教天台宗的根本道场。唐贞元二十三年(804年),日本僧人最澄入华学天台教法,回国后创立了日本教法天台宗;11世纪,朝鲜僧 人仪天入宋学天台教理,把天台宗传回朝鲜。此后,日本及朝鲜佛教徒常入华参拜祖庭。天台寺建成于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之前为隋唐僧人结庵而居。原总占地百余亩,建筑区二十余亩,其余为苑林塔院。根据寺院碑刻记载,明清寺院修葺[qì]时,山东山西等省均有出资布施,可见当时规模之大和影响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