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简介
1938年7月1日,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简称边区省委)书记郭洪涛率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二、三团的3个连南下,到达费县。中旬,边区省委率第四支队一部到达滕县,支援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同时探索开辟抱犊崮山区抗日根据地的道路。8月,郭洪涛率第四支队返回沂蒙山区,第一总队转移到抱犊崮山区东部地区。第一总队进入抱犊崮山区后,活动于大炉(今属苍山县)周围山区。此期间,临沂、郯城等地党组织建立的由丁梦孙、刘剑率领的临郯青年抗日义勇队编入第一总队,原在大炉一带活动的开明士绅万春圃领导的武装,编为第一总队第二大队。9月,由于大炉地处贫瘠山区,群众生活艰苦,部队供给困难,边区省委决定,同意国民党山东省第三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张里元为扩大自己势力提出的要求,在不改变部队建制、不干涉部队人事、保持部队独立的前提下,将第一总队改称为山东省第三区保安司令部直辖第四团(简称直辖四团)。9月上旬,直辖四团联合张里元部进行了胭脂山伏击战,毙伤日军六七十人。12月,直辖四团又对日军新设的车辋[wǎng]据点进行40多天的围困战,迫敌撤退,稳定了鲁南山区抗日根据地。边区省委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先后3次派党员干部到张里元部工作,形成了较好的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12月间,国民党苏鲁战区总司令于学忠奉命率部陆续入鲁,先后布防于甲子山、沂蒙山、抱犊崮山区。 1939年1月,中共鲁南特委成立。在鲁南特委领导下,山东纵队及鲁南人民抗日武装初步开辟了抱犊崮山区东部及东南部活动基地。6月21日,毛泽东致电八路军总部,指出:乘鲁南局面混乱,将一一五师师部、六八六团及萧华纵队一部开赴鲁南,以巩固鲁南根据地,并应大放县长、区长,以争取政权。9月初,六八六团抵达抱犊崮山区,王秉璋、黄励率一一五师师部机关抵大炉。随后,罗荣桓、郭洪涛、张经武、陈光也来到大炉,一一五师师首长、机关、随营学校、六八六团及特务团12月全都进入抱犊崮地区。 为巩固扩大以抱犊崮为中心的根据地,罗荣桓提出了“以抱犊崮为中心,向北向西北连接大块山区,向南向东南发展大块平原”的战略构想。11月18日,一一五师一部在地方武装配 合下,攻占了马头。一一五师和地方党组织分别组成工作团,分赴邹、滕、峄[yì]、费和泗水县,协助各县委开展抗日斗争。与此同时,一一五师后方司令部消灭了离大炉10余公里的孔庄反动地主杜若堂部。12月下旬,一一五师于滕(县)费(县)公路的兑头沟伏击日军运输队,全歼日伪军90多人,并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和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