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蓄电池(英文名称:Lead–acid battery),是一种蓄电池,又名铅酸电池、铅酸蓄电池,[1]它用填满海绵状铅的铅板做负极,填满二氧化铅的铅板做正极,并用22%~28%的稀硫酸做电解质。[3]电池在放电时,金属铅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为硫酸铅;二 氧化铅是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为硫酸铅。电池在用直流电充电时,两极分别生成铅和二氧化铅。移去电源后,它又恢复到放电前的状态,组成化学电池。铅蓄电池是能反复充电、放电的电池,称为二次电池。[2]铅蓄电池可分为普通铅蓄电池、干荷蓄电池和免维护铅蓄电池。[4] 大部分的铅蓄电池用来作为动力来源,如在交通领域用于电动车、汽车等;在通信行业中采用铅蓄电池当作备用电源;铅蓄电池在 储能领域用作二次电源。[1]
相关历史
1802年里特(Johann Wilhelm Ritter)用伏打电堆向一叠夹以盐水浸湿纸片的铜片进行充电,在撤走电源后,他发现两片铜片之间存在0.3V的电压。之后他用金属铅、锡和铜替代铜片进行了实验,均测到了不同的电压值,但他没有采用硫酸作为电解液,否则或许铅蓄电池的发现 将提前。当时已有其他科学家通过浸没在硫酸中的铅电极制得了PbO2,可以说离铅蓄电池的最终发明已经很近了。[1] 1854年德国科学家辛斯特登(Wilhelm Joseph Sinsteden)在使用多种电池进行研究时,认识到浸没在硫酸中的铅电极具有一定的储能容量,即对电极充电之后可以向负载供电,并报道了其能量密度,但他仍未意识到这一发现的重要价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