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应梁-抖音百科
江应梁(1909年2月—1988年),男,祖籍广西贺县,生于云南昆明,客家人,中国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少数民族史专家。193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历史系,后任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学田野调查、中国西南民族与东南 亚民族研究。曾任中山大学副教授、珠海大学教授。著有《西南边疆民族论丛》《摆夷的文化生活》《傣族史》等。2017年,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立“江应梁傣族博物馆”,成为中国唯一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傣族博物馆。 人物生平
江应梁先生幼年坎坷,家境贫寒。 但他好学上进,于1925年考入上海暨南大学预科,次年升入本科。大学期间,江先生博览群书,并撰文投稿,发表了不少文章。1932年大学毕业后留暨南大学附中教书,兼任暨大南洋文化事业编辑部干事。1936年,江先生凭论文《研究西南民族计划》考入中山大学研究院人类学组,师承朱谦之和杨成志先生。 在中山大学研究院学习期间,江应梁先后到粤北瑶山、海南岛五指山、云南德宏傣族地区作田野调查,考察研究瑶族、傣族及黎苗关系问 题,1937年至滇西傣区考察傣族。他在云南征集到大量的民族文物,拍摄了许多资料照片,撰写了《云南西部的“摆夷”研究》等多篇论文。他征集的民族文物和拍摄的照片在广州、香港展出后,受到学界和社会的一致好评;撰写的《云南西部的“摆夷”研究》作为毕业论文参加答辩并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被聘为中山大学历史系讲师,讲授中国民族史、西南民族研究等课程。 抗日战争爆发后,江应梁为中山文化教育馆撰写的《抗战中的西南民族问题》一书,作为该馆抗战丛书第53种出版。中山大学迁到云南徵江后,江先生也迁居徵江,此间他多次带学生到徵江、昆明、路南、武定等地作少数民族田野调查。1940年中山大学迁回广东,江应梁留在云南并接受了三个任务:一是到重庆为民国政府教育部开办的边疆民族训练班和边疆学校教授3个月的中国民族史;二是入大凉山调查彝族社会;三是调查西双版纳傣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