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荣光

矿冶工程师
[kuàng]荣光,1860年出生,祖籍台山市台城岭背蟹村,于1872年由清朝政府公派赴美国留学,当年12岁,是我国第一批公派幼童留学生,回国后,成为我国第一批矿冶工程师,是湖南省湘潭煤矿发现者。[1]

个人经历

清朝末年,朝廷昏庸腐败,国弱民穷,列强入侵,内外交困。我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留学生事业的先驱容闳(1828—1912,安徽省安庆人,后迁居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目睹中国悲惨景况,心痛不已,为了中国崛起世界民族之林,于是,他向清政府提出了“选派少年出洋留学教育计划”,希望早日获得西方科技、工程、冶炼、法律等专门学科知识和技术,学成后为袓国服务。
这是一条很好的科技救国之路。它首先得到曾国藩(1811—1872,湖南省双峰县人,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李鸿章(1823—1901,安徽省合肥人,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的大力支持。1864年6月2日,由他们出面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由恭亲王奕(1832—1898,中国清末大臣,洋务派首领)领衔,向皇帝呈递了一个奏折,认为“治国之道,在乎自强”,第一次提出了学习西方“取胜之术”的主张。可惜这个计划在一片反对声中夭折。
后来,推行“洋务运动”的曾国藩李鸿章再次支持容闳的出洋留学教育计划。 1871年8月5日,曾国藩和李鸿章联名向同治皇帝(实际上是向垂帘听政的慈禧慈安两位皇太后)会奏,力陈这个计划的深远意义和现实作用。他们在奏折里说:“派遣幼童到美国留学,培养人才,实在是中国自强的根本,是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其计划是:访选各省聪颖幼童,每年30名,4年共120名,分批搭船赴洋,在外国留学,15年后,按年分批回国。同治皇帝批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复议,总理衙门曾国藩李鸿章对奏稿又进行商议修订,9月5日,再将“议奏”呈同治皇帝,9月9日,这个建议得到了皇帝批复:“依议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