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山

贵州福泉山
福泉山位于贵州省黔南州福泉市。福泉山因山上有泉名“福”,故而得山名——福泉山,因山名而得城名——福泉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当一代宗师张三丰到此修炼得道成仙后,这里便成了一代道教圣地,名声大振。流传在洪武二十五年,张三丰从云南看望弟子沈万山返回武当山途中,见福泉山林木葱郁,山形奇绝,气灵境幽,站到山顶,只见群山环抱而来,山下的小河与平地形成一副天然的“太极图”,是道家修炼的绝佳之地。遂在高贞观后空地结茅为庐,建礼斗亭,朝拜北斗,候诏飞升。[1][2][3]

地域概况

福泉山又名高贞观,位于福泉市西南隅,福泉因此山而得名。福泉山之所以成为贵州的道教圣地,是以元末明初著名道家人物,内家功开山鼻祖张三丰在此修炼是分不开的。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传统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分全真道和正一道两大教派,它主张人经过一定的修炼有可能长生不老,成为神仙。市内信奉全真教派的道士出家住庙,以师传徒,念咒画符,设蘸坛,做道堂;信奉正一教派的道士,一般不出家,出家道士蓄发留须,素食、不娶,靠庙产及布施为主。解放前夕,全市有出家道士10余人,住持高贞观、仙人洞、凝真观等庙宇,解放后,寺观多改作公用,道士多数还俗,自食其力。
张三丰,名全字君宝,号邋遢道人,辽宁懿州人,生于元朝,成道于元、明,一生云游于武当、宝台、青城、鸡足等名山大川,不受诏命,隐后不知所踪。《张三丰先生全集》载: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先生践约到云南看望弟子沈万山,在回武当山途中,见福泉山林木葱郁,山形奇绝,气灵境幽,是藏龙卧虎、修道炼丹的好地方,遂在高贞观后空地结茅为庐,建礼斗亭,朝拜北斗,候诏飞升。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丹成功就,与完璞子离开平越回武当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有张三丰在福泉山修炼过,福泉山名声大振,明初就成为蜀中十大道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