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万明

河南曲剧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朱万明(1891年-1958年),小名朱金堂,汝州市杨楼镇郑铁炉村人,是河南曲剧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自幼喜爱拉唱以及曲剧。[1]朱万明自幼酷爱曲剧,不仅善拉坠胡、四弦和软弓京胡,能弹拨三弦,又是踩跷演唱的能手。他还曾将收集的民间小调融汇于曲剧的唱腔之中。[2]
民国五年(1916)后,他成功地改革了常用曲牌【银扭丝阳调】【剪剪花】【满舟】【汉江】【哭书韵】【慢垛】等,并借鉴越调、坠子大弦,对高跷曲子弦乐加以改革,有了【阳调】大过门,重新组织了【十八板】,使曲子音乐趋于完整,为高跷曲子向曲剧的发展打下了基础。[3]

人物经历

1921年,朱万明随赵庄联合高跷社玩到汝州城。白天踩玩罢,晚上听山东琴书,觉得琴书艺人所唱《王员外休妻》里一个曲牌很优美。想把它用在高跷曲里,忽然隔壁传来私塾先生的背书声,腔里也有上下韵,就把两种调搀兑糅合到一起。于是创造出新曲牌,起名叫书韵。[4]
1923年,朱万明随商队去往武汉,在汉江看见船上有个妇女放声大哭。说家里遭了灾,从听哭声判断出这个妇女是河南人,大家觉得可怜。晚上住店,有人说“这事应该编个节目唱唱”。朱万明说:“我想把这哭声编个曲牌给河南灾民叫叫苦、喊喊冤。”因这个素材取之于汉江船上,朱万明给这个曲牌起名叫小汉江,并将原曲牌汉江改名大汉江,以示区别。[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