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kuí]州都督府长史护军颜君神道碑》,是颜真卿于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71岁时撰书并刊立的楷书,[4]也是其为曾祖父颜勤礼撰文并书写的神道碑。[a][5][2] 《颜勤礼碑》于唐大历十四年(779年)立,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10月在陕西西安出土,1948年由小碑林迁至西安碑林,[6]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2]。碑高268厘米、宽92厘米、厚25厘米。碑身四面书写刻字,今存三面,碑阳19行,碑阴20行,满行38字,左侧5行,满行37字,三面共计44行。碑中部断裂,字有残损。[3] 《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书法最为成熟的代表作之一[3],字体中横细竖粗的变化强烈,每笔既丰腴又刚劲,既圆融又遒健,体现“颜筋柳骨”中的“筋”字。整体大气磅礴,浑然一体,端庄整齐,字字又顾盼有致,表现其真性情。[9]结字端庄,集中表现了“颜体”的风格特征和艺术面貌。[1]是颜真卿书法成熟阶段的代表作之一,[3]确立了颜真卿的颜书风格。[10] 《颜勤礼碑》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5]自宋代以后,《颜勤礼碑》作为书法初入门者的取法范本,在中国书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后世书家多受其影响。[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