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宗教战争(时间跨度有1562-1598年或1559-1594年两种说法),也被称作胡格诺战争或雨格诺战争,是法国天主教势力与新教胡格诺派(加尔文派)之间的一场漫长战争。[2][3]
从性质和内容上看,法国宗教战争是一场法国的内战,尽管它带有显著的宗教色彩。这场战争让正处于上升期的王权濒临崩溃,贵族分裂势力也随之抬头,使法国进入了一段无政府状态时期。最终,天主教和胡格诺教派在战争中各有收获,这一结果对王权的重新振兴和加强起到了推动作用。法国宗教战争的爆发原因是王权和封建割据势力的矛盾以及宗教派别矛盾的激化。在15、16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和加尔文教在法国迅速传播。法国南部的大封建贵族信奉加尔文教,他们企图借助宗教改革运动来获取教会地产,这与北方有分裂倾向且信奉天主教的大封建贵族存在着深刻的利害冲突,进而演变成长期的内战。天主教和新教之间连续八次的对抗,给16世纪的法国带来了严重破坏。1598年4月,亨利四世颁布了“永久性”的“南特敕令”,确定天主教为国教,同时赋予胡格诺教徒在法国全境信仰新教的自由,并且保障他们在担任公职方面与天主教徒拥有同等权利。5月,西班牙与法国议和,持续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至此结束。[2][4][5] 历史背景
胡格诺战争的原因是王权同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宗教派别矛盾的激化。16世纪前期的法国,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口中的90%从事农业。
王权从11世纪开始逐渐加强,对法国的统一和国家的形成是一种积极进步力量。但是,在中世纪的法国(甚至整个欧洲),王权的强化和确立是在同贵族权威和割据势力进行斗争的曲折过程中逐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