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冠皱盔犀鸟(Rhyticeros undulatus)是犀鸟科花冠皱盔犀鸟属的一种大型鸟类,[1]分布在中国云南、西藏及东南亚地区。[1][2]2018年,花冠皱盔犀鸟的数量有下降趋势。[2]其致危因素主要是森林破坏和狩猎,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为易危(VU)物种,[2]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2023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4]多个国家在其分布区域建立了保护区对其进行保护。[2] 花冠皱盔犀鸟栖息于海拔400-1500米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尤其在河流沿岸湿性常绿阔叶林中较易见,有时也进到村寨附近和果园中活动和觅食。[7]它们主要以植物果实为食,也吃少量动物性食物。[5]繁殖期为2-6月,营巢于树上,特别喜欢在巨树上营巢。[7]筑巢后,雄鸟将巢穴封闭,仅留一缝隙,雌鸟在巢穴中产卵,孵化和育雏,[8]雄鸟则承担起给雌鸟喂食的任务。[6]
花冠皱盔犀鸟体长75-100厘米,雄鸟体重1.8-3.7千克,雌鸟1.4-2.7千克。[8]嘴粗大,上嘴基部有一长而扁平的盔突,其上有隆起的褶皱,形成皱盔。雄鸟羽冠栗色,头、颈、尾白色,其余体羽黑色,喉囊黄色。雌鸟喉囊皮肤亮深蓝色,尾白色,其余体羽黑色。[7]飞翔时显得较笨重,很远即能听见振翅声响。[7] 分类
花冠皱盔犀鸟的学名在1811年由英国动植物学家肖(Shaw)首次命名发表。[2]不同学者曾就其应归为花冠皱盔犀鸟属(Rhyticeros)还是皱盔犀鸟属(Aceros)产生了争议。1955年,德国动物学家皮特(Peters)将其列为皱盔犀鸟属,1993年,泰国生物学家珀斯瓦(Poonswad)和肯普(Kemp)编辑出版的《亚洲犀鸟保护手册》(Manual to the conservation of Asian Hornbills)中,也将该鸟列入皱盔犀鸟属。另一方面,美国鸟类学家雷普利(Ripley)等人将该鸟列为花冠皱盔犀鸟属。[9]随后,花冠皱盔犀鸟属成为了主流观点,在2014年出版的《HBW & BirdLife 绘图世界鸟类名录》中,花冠皱盔犀鸟被列为花冠皱盔犀鸟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