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养生习惯,即是说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1][2]
从中医养生角度讲,“春捂”是顺应春天阳气生发的需要,[3]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适应季节的变化、抵御疾病。[2][3]“春捂”适用于平时体质虚弱的年轻人、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久病之人以及儿童,[4]特别适合平时有畏寒肢冷、面色㿠白、大便溏稀、进食生冷或遇寒易出现腹痛等症状的一类人群,[5]但对于青壮年,尤其是体质偏燥热、阴虚或者湿热的人,“春捂”不一定适合。“春捂”并不是简单的“多穿衣服”,“捂”的位置也较重要,通常需要注意颈项、膝足、腹部、背部等处的保暖。[4][6]此外,“春捂也要注意不能“捂”过头,应根据气温变化及自身情况来调整,[4]还要注意饮食和加强 锻炼。[1][4] 《黄帝内经》中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诸方面,都必须顺应春天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5]“春不忙脱衣”“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是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等,都是古人有关“春捂”的经验总结。随着医学气象学的兴起,科学家也逐渐对“春捂”有了许多更科学、更具体的研究。[7] 词语释义
“春捂”,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养生习惯,即是说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