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冲锋(バンザイ突撃[jī]/バンザイとつげき banzai totsugeki )是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军部指挥官以“玉碎”(全体阵亡)而不投降为前提,对进行跳岛战术登陆后的美军或者是在满洲的苏联红军各阵地发起的人海攻势。在弹药以及油料不足而无法撤退的情况下,日军手拿步枪刺刀或武士刀向敌军冲锋,绑日本军军旗于肩膀或头盔并系上日本国旗之布带,齐声大喊“天皇陛下万岁(日语:天皇陛下万歳[suì]/てんのうへいかばんざい tennōheika banzai )”。 基本介绍
万岁冲锋(バンザイ突击)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期间及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战败几乎已成定局。日本军队进行最后反击,冲锋时所高喊的口号,全句是“天皇陛下万岁”。万岁冲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也经常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用得比较少,主要原因是同盟国一般拥有先进的自动或者是半自动武器,盲目向盟军冲锋差不多等于白白送死,效果不大,代价太高。只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日军为了阻止盟军登陆日本才不惜代价重新启用万岁冲锋。 渊源
万岁冲锋的精神来自于武士道中的玉碎,即与其忍受被俘的委屈,不如进行荣誉自杀如切腹。玉碎一词出自北齐书的“丈夫玉碎耻瓦全”。明治维新时代,全日本民族以尊天皇、行武士道为准则,当时的日本政府和民间均将玉碎视为崇高行为。尤其是西南战争中西乡隆盛在最终被围困在城山时,在凌晨4时与亲信武士40人向政府军发动自杀式冲锋。西乡大腿、腹部中弹,由身边的别府晋介即时介错切腹。剩余武士见西乡选择玉碎,继续冲锋,直到上午9时,全员战死或在阵地即时切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