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策

唐朝政治人物、外交官
王玄策(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唐朝政治人物、外交官,三次(一说四次)出使印度,官至五品朝散大夫[1]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派遣李义表为正使、王玄策为副使的22人使团出使摩揭陀。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七日,玄策等人建铭於耆阁崛山。随后,在二月十一日立碑于摩诃菩提寺。立碑后,使团返回中原。在第二次出使印度时,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到达中天竺国。当时中天竺国内大乱,那伏帝阿罗那顺篡位并派兵抵抗王玄策,王玄策不幸被俘。随后,王玄策和蒋师仁逃出监狱,决定挺身奔往吐蕃西境,发布檄文召集邻国军队,向吐蕃和泥婆罗求援。王玄策和蒋师仁领导军队进攻中天竺国,连续作战三天,大破敌军,赢得了后世“大唐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评价。显庆二年(657年),王玄策奉命第三次出使中天竺。显庆五年(660年)九月二十七日,菩提寺主戒龙向他赠送了食器等礼品。随后,在龙朔元年(661年)春季初,王玄策回到了中原。王玄策将出使印度见闻著成《中天竺国行记》,此书于宋时失传。只余下散逸残篇收录于《法苑珠林》《释迦方志》等。[1][2][3]
王玄策的印度之行促进了中国与印度、尼泊尔之间的交通往来,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的出使不仅宣扬了唐朝的国威,扩大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还成功开通了著名的唐蕃古道,成为中印之间的重要通道,极大地缩短了两国间的交通距离。此外,王玄策的印度之行对文化的交流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他使印度诸国和尼泊尔更加了解中国文化,推动了中印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发展。[4][5]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