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偷袭珍珠港-抖音百科
偷袭珍珠港(英文名:Attack on Pearl Harbor)[2],又称珍珠港事件[5],是指日本海军于1941年12月7日发动的一起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舰队基地珍珠港的军事行动。[1] 从二十世纪开始,美日矛盾逐渐显现。[6]在资源短缺等问题的影响下,日本决心南下,占取石油、金属等资源。此前,日本拟定了“南下”和“北上”两个作战计划;“北上”以失利告终。[7]为了先机制敌,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上将于1941年6月提出了代号为“Z”的作战计划,设想使用海军舰载飞机,远程奇袭美国夏威夷珍珠港海军基地,先给美国太平洋舰队予以致命打击,摧 毁其航空母舰,消除对日本的威胁,以保障日军随后顺利占领菲律宾、马来亚、荷属东印度等地。[8] “Z”计划在山本五十六的坚持下于1941年11月3日获得批准,作战舰队由包括6艘航空母舰在内的31艘舰艇组成,舰载机共432架。11月21日,山本下达关于开战准备的暗语电报“攀登富士山”。根据这一电报,舰队由日本南云中将率领于11月26日从择捉岛出发,沿偏僻的北航线经过12天航行3600海里,于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 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瓦胡岛上的飞机场。[9][8]此次事件中,美国5艘战列舰和3艘驱逐舰被击沉,1艘布雷舰倾覆,2艘巡洋舰受重创[6],战机被击毁188架、152架陆军飞机被击伤[10],伤亡人员3581名[6],日方伤亡较美方而言十分轻微,仅损失飞机29架,特种潜艇5艘,伤亡人员55名。[11] 珍珠港事件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辟了历时三年零九个 月的太平洋战争。也使美国不得不放弃原来的中立立场,选择对日宣战,参加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阵营中来。[12]珍珠港事件成为美国在二战末期参战的主要原因。[13] 珍珠港事件可以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美国作为当时实力最强的国家加入同盟国阵线后,同盟国和轴心国的力量对比出现根本变化,为同盟国赢得战争胜利打下了基础。反法西斯战争逐渐摆脱了彼此之间毫不相干、各自为战的困境,苏美英中四大盟国成为战争的中坚。欧洲战区、远东战区、北非战区也相继建立。珍珠港事件后战争由洲际大战演变为真正意义的世界大战。[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