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沼虾(拉丁学名:Macrobrachium nipponense),[2]又名青虾,因最早在日本被发现而得名。[1]日本沼虾是中国淡水虾中适应性最强、分布最广、产量最高、经济价值最大的一种,[3][4]在中国已有40多年的养殖历史,2021年全国养殖总产量达22.44万吨,养殖地区扩展到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4] 日本沼虾体长可达91毫米,体重可达11克,臂长可达180毫米。[5][6]虾触须较长;雌性额齿为12~15个;[5]壳薄、色清,体表光洁呈青灰色或青绿色半透明状,并具有棕色斑纹。[5][3]广泛分布于亚洲各地,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马来西亚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等;[7][8]其中在中国分布广泛,尤其是华东和华南地区。[7]喜欢栖息在水流平缓、底质肥沃、环境优良、水草丰盛、水质清新、溶氧充足的环境;[1][3]幼虾具有较强的趋光性,成虾则具有明显的负趋光性,常常昼伏夜出;[6][9]主要以动物性饵料为食,幼体及幼虾阶段主要以浮游生物、有机碎屑为食;具有蜕壳习性,一生要蜕壳20次左右,青虾有自相残杀习性;[10][3][9][11]寿命约为1年。[12] 日本沼虾肉质鲜嫩、营养丰富,[13]可鲜活食用,也可以加工成冻虾、剪须虾、冻虾仁、虾籽、虾籽酱,[14]在江浙一带已成为淡水虾中之上品。[3][4]日本沼虾作为天然水体中角类的饵料生物也有重要意义,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学意义。[15]日本沼虾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 3.1,等级为无危(LC)。[a][16] 形态特征
日本沼虾全身覆盖甲壳,其壳薄、色清、体大、臂长、须长、额齿多、体表光洁呈青灰色或青绿色半透明状并具有棕色斑纹,但其体色常因栖息的环境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一般在水草多的环境中色素较浓,在混水中,色素较淡,常呈灰白色。[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