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圈地运动

发生于英国封建制度时期的运动
英国圈地运动,是指英国社会近代化历史进程重大的事件之一,在14、15世纪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1]
圈地运动从15世纪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历程基本与近代化的进程相始终。英国圈地运动历时久远、循序渐进、地域广泛、波澜壮阔、实施有序、过程规范、深入彻底、意义深远。尤其在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占有权、生产经营等各方面的变革过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极其重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英国社会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

运动概况

中世纪,在欧洲大陆很多地区都出现过地主圈占土地的现象,如德意志法国荷兰丹麦等国。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规模也最大。封建制度时期,英国就已存在大规模圈地运动[2]
15世纪末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商路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正处在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对外贸易大大发展,羊毛出口和毛纺织业兴旺发达,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养殖业成为获利丰厚的事业。于是在工商业发达的英国东南部农村地主首先开始圈占土地,最初贵族地主只圈占公有土地,后来又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此后一些贵族也加入圈地行列。许多小农的土地被圈占,农民不得不远走他乡到处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