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385-433年),名公义,字灵运,小名“客儿”,人称“谢客”。[a]又因为世袭康乐公,又称谢康乐。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郡始宁县(县治在今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2]因祖父在会稽建有故宅“始宁墅”而移籍会稽。为陈郡谢氏士族,是东晋名将谢玄的孙子。晋宋间诗人、文学家、 旅行家、佛学家, 是中国“山水诗派”鼻祖。[3][4][5] 谢灵运从小在钱塘(今杭州)杜家长大,十五岁返回建康(今南京), 十八岁袭封康乐公。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谢灵运出仕为琅邪王司马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后历任抚军(刘毅)记室参军、太尉(刘裕)参军、中书黄门侍郎等职。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谢灵运被封为康乐侯,又任命其为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后来谢灵运凭出色的文学才华取得了刘裕次子庐陵王刘义真的爱赏,很快他们便形成了一个小规模的文学群体。刘裕死后,宋少帝即位,废庐陵王为平民,并将相关群体逐出京城。永初三年(422年),谢灵运被调任永嘉太守,远离朝堂,他内心愤慨不平,不理政事,肆意遨游。一年后又称病离职,回老家游山玩水,写了《山居赋》。元嘉三年(426年),时局已变,文帝刘义隆因赏识谢灵运的过人才气,有意拉拢,召其回朝任秘书监,负责整理现存秘阁书籍,补足旧文,并令他编撰《晋书》,谢灵运粗立条目,书竟不就。然而谢灵运自许名辈应参时政,对文帝的赏遇并不满足,仍是常常称疾不朝,游山玩水,不久,谢灵运遭到弹劾而称病辞官回会稽始宁。[6]元嘉八年(431年),宋文帝又让谢灵运出任临川内史。后被人以叛逆罪弹劾,流徙广州。被弹劾后起兵反叛,文帝只罚他充军广州,他再次意图反叛,元嘉十年(433年),谢灵运以“叛逆”罪处绞刑,终年四十九岁。[7] 谢灵运才学富瞻,文辞优美,与田园诗开创者陶渊明并称“陶谢”,与同时代的颜延之二人并称为“颜谢”,与同样擅长写山水诗的谢朓合称为“大小谢”,加上族弟谢惠连合称为“三谢”,与颜延之、鲍照合称“元嘉三大家”。他大量描写山水,语言雕章琢句、富丽精工,雕章琢句[8]又清新自然如“清水芙蓉”。[9]他创作的《山居赋》作为山水赋的代表,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也引领了南北朝山水小品文。同时,谢灵运还是著名的佛学家,撰写了佛学论文《辨宗论》。他的哲学观念于儒、释、道都有密切交涉,并且有所发挥,形成新说。谢灵运身处政局更迭之间,一直怀抱强烈的政治愿望,同时保有不羁狂放的魏晋之风。[10][11]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