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博物院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
内蒙古博物院,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二环与新华东街交汇处西北侧,为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所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机构规格相当于副厅级。[5]始建于1957年,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1]内蒙古博物院主体建筑面积64000平方米,展览面积15000平方米,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收藏有古生物化石、历史文物、民族民俗文物达15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5645件套,国家一级文物652件套。[1]
内蒙古博物院以“草原文化”为主体思想贯穿了陈列区设置的14个陈列展览,从而构成了展览陈列的基本架构,浓缩了中国北方亿万年来生态变迁史与草原文明发展史的一部“百科全书”。其中“大辽契丹”“交融的魅力”展览分别被评为2017年度、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远古世界”展览被评为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优秀奖[1]2008年,国家文物局公布内蒙古博物院入选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2009年,国土资源部公布内蒙古博物院入选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名单。[6]

历史沿革

1957年5月1日,内蒙古博物馆成立(内蒙古博物院前身),全馆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展厅面积5000平方米。成立初期,举办了“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览”(1959年、1962年、1964年多次修改充实)及“出土文物”“革命文物”“牧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等30余项专题展览;“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72年逐步恢复工作,开展文物调查。[7]
2007年7月初,在即将完工的内蒙古博物馆新馆的基础上成立内蒙古博物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