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盖巨脂鲤(拉丁学名:Piaractus brachypomus )俗称淡水白鲳、淡水鲳、似鲳脂鲤,在中国台湾被称作“银鲳”,[3][4][5]属锯脂鲤科巨脂鲤属鱼类。短盖巨脂鲤体侧扁呈盘状,背部较厚,腹部窄扁而圆。[8][3]鱼体最大个体体长可达1米,体重可达20千克。[9]头部小,口端位无口须,眼中等大小,吻短而圆。[3][4]体色由背部到腹部从银灰色逐渐变为橙红色 ,被小型圆鳞均等而紧密。在鱼种阶段体表具有明显的大小不等的黑色斑点,成鱼较不明显。[8][3]胸鳍、腹鳍、臀鳍呈红色,尾鳍边缘带黑色,[8]从胸鳍前至肛门覆盖有呈锯齿状的腹棱鳞;后鳍具有一脂鳍;尾鳍为深叉型,下叶稍长于上叶。[3][4] 短盖巨脂鲤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后被美国、巴西、中国等世界其他国家引入,分布于世界大部分地区[10]短盖巨脂鲤属于热水性鱼类,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2~35摄氏度,最适生长温度为24~32摄氏度。[10] 短盖巨脂鲤被作为经济鱼类引入世界很多国家,[10]由于这种鱼类对很多本土物种都形成了巨大的威胁,被视为外来入侵物种。[6][4]
短盖巨脂鲤生长快、食性杂、抗病害、肉质鲜、耐低氧、体色美丽,是一种食用与观赏兼备的大型经济鱼类。[3]短盖巨脂鲤帮助传播种子是亚马逊栖息地的增长和发展重要的一部分。 引种和培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