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节日[1],具体日期为中国农历八月十五。中国农历一年分为四个季,每一个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八月份正好是第三季度中间的一个月份,而十五日又恰好是八月的中间日期,因此得名中秋节,又名“仲秋”[2]。作为中国汉文化历史、文明传承象征的载体,中国人民赋予了中秋节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文化精髓[3]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唐宋以后[4],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1],2008年,中秋节被列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5]
作为一个民间传统节日,上千年以来,劳动人民给中秋节赋予了很多富有想象力、浪漫情怀和幸福寓意的名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之所在[4],比如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5],中秋节的活动形式也是丰富多彩,比如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6],流传至今,经久不息,表面上为祭月,实则借月托思,在中秋节这天,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祈盼丰收、幸福之情,正因如此,中秋节也才成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5]

名称及含义

中秋节当天因正值三秋之中,故名“中秋”,又因在进入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八月),又得名“仲秋之节”“秋节”“八月节”。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因称“果子节”。中秋节以十五月圆为标志,此夜月色比平时更亮,又谓之“月夕”。因为祭月、拜月,又叫“月节”“月亮节”;中秋家人团聚,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因此又称“团圆节”“女儿节”。[7]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侗族称为“南瓜节”仫佬族称为“后生节”朝鲜族称为“秋夕节”“嘉徘”等。[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