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原名林默,亦称天后、天妃,俗称海神娘娘,是中国民间信仰的航海保护神,是闽南文化的灵魂,也是闽南人的“母亲”。[1][3]妈祖,原名林默,公元960年三月廿三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4]生前为巫,常为人治病,救助遇险船舶,28岁时林默去世,乡人为其立庙祭祀,后逐渐被神话,[5][6][7]其信仰也慢慢传播至中国各地及海外诸国。[8] 宋早期,妈祖是莆田地区一个多元的地方保护神,其形象也与生前地位身份相符,多为束高髻,额头开阔,面相圆润端庄,身着长衣长裙,腰束玉带,双足为尖翘的小脚造型。[9][10]后经历代朝廷追封,逐渐升为夫人[11]、天妃、[12]天后[13]。至清代,其封号达到六十四字,全称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祜[hù]、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嘉祐敷仁天后”。[14]随着妈祖身份地位的上升,其形象发生了变化,成为手执青圭,头戴冕旒[liú],身着红衣的高贵形象。[10]同时,随着信仰的发展,其职能也从航海保护神[5]扩大为可解百难的守护神。[15][16] 妈祖信仰扩大后,不仅诞生了妈祖祭典、庙祭、海祭、绕进巡安等民俗活动,[17]还产生了“湄洲祖庙董事会”[18]“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19]“妈祖文化研究中心”[20]“北京妈祖仁爱慈善基金会”等社会组织。[21]为了更好的发展传播妈祖信仰,各界人士着力打造妈祖文化,形成并举办了各类妈祖民俗文化活动,以妈祖文化品牌,整合了各个不同的行业,形成多元的复合型产业链。[22]同时,还推出了小说、画册、动画、电影、歌曲等作品。[23][24][25][22] 2006年,妈祖祭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妈祖信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6年,妈祖文化被写入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莆田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庇护神妈祖的故乡”被列入“海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联盟城市,湄洲妈祖祖庙入选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首批文物点。[25] 生平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