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作为傅雷夫妇和儿子的家信,反映了一个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思想交流和学术探讨,对文学、历史、美术、音乐等知识有着较深的阐述。[3]除此之外,《傅雷家书》更是一本“教子书”,傅雷以父亲的身份,事无巨细地关怀着傅聪的成长历程,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到家庭品德教育,从职业发展规划到为人处世都有着细致的见解和关怀。[4]作为特殊时代的书信合集,《傅雷家书》也隐喻着动荡时代知识分子的处境和心态刻画。[5] 《傅雷家书》一经出版,就引发了社会热议,出现了“傅雷热”。并长期被评为“最具影响力图书”。[6]《傅雷家书》也成为经久不衰的文学经典,在中国多个图书榜单中获奖。[6]
创作背景
1954年,傅聪前往波兰参加比赛,次日,即1954年1月18日,傅雷写下了第一封家信。此后,傅聪多在波兰学习演奏,长期和傅雷保持通信。1957年,傅雷卷入反右运动,被打为右派,在中央领导石西民的关照下,傅雷仍被允许和身在海外且蒙受恶名的傅聪通信,家书仍旧得以继续。[7]1958年12月,傅聪由波兰前往英国,通信中断十个月,[8]1959年起,双方一直保持通信,直至1966年8月12日,傅雷夫妇给傅聪夫妇和孙子凌霄写了最后一封信。1966年9月2日夜,傅雷夫妇写作遗书并于9月3日自杀赴死。[9]